35+65=比翼双飞!

      |      2023-12-16 16:53:38

  35+65=比翼双飞!对于新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两架颇具分量的新老机型,恰巧都在这一天振翅升空。从此,

  在航空工业哈飞试飞站的草坪上,一架直5直升机犹如一位卸甲归来的老人,静静凝望着它出生的这片热土。回望一甲子的沧桑与荣耀,它成功首飞时的豪迈,犹如一束光,为依然在行进中的中国直升机工业照亮前路。

  1956年10月16日,时任二机部四局局长的王西萍致电当时的哈尔滨飞机厂(现航空工业哈飞)厂长陆纲,告知将由工厂仿制代号“旋风25”的苏联米-4直升机,争取在1959年底前试制成功。消息传开,哈尔滨飞机厂的职工们非常激动,铆足了劲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新中国的第一架直升机试制出来。样机到厂那天,全厂一片沸腾,大家挥拳撸袖,纷纷请战。设计人员更是迫不及待地拿着工具钻到直升机里研究起来。

  1958年1月,直升机技术资料到厂,比预计时间晚了近半年,留给试制的时间也因此缩短。在严峻的形势下,总设计师齐志焜带领各部门争分夺秒,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试制工作中。为了给后续工作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设计人员昼夜兼程地翻译和消化资料Pg电子模拟器在线试玩,在半年时间里就完成了9909张图纸和全机技术资料的描发工作。工艺部门也在试制工作开始不久后就展开交叉作业,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艺方案制定、工装选择和设计等工作。生产车间的职工们积极性也很高,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是大家从不抱怨苦累。

  为加快试制工作,试制人员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000多套工装的设计任务,半年内完成全机设计与工艺准备,于1958年11月就完成第一架机的总装,又用1个月时间完成全机静力试验。

  当时,不论是领导还是工人,大家每天都加班到很晚,甚至有不少人索性把行李搬到了办公室,以厂为家。看着大家废寝忘食、双眼熬红,领导担心大家的身体,催促大家回去休息。可许多人从这面楼梯下去,又趁领导不注意,偷偷从另一面上来。一位女职工为了不耽误工作,将婚礼定在了晚上,白天照常上班,大家笑称她是“打破常规做新娘”。当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1958年12月14日,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期盼下,新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由试飞员钱广有、程绍英驾驶,在哈飞机场腾空而起。顺利完成首飞后,直升机缓缓降落。落地那一刻,人们相拥而泣。这是中国直升机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直升机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直5的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掌握了直升机制造技术,为今后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1963年7月,直5通过技术验收,次年1月,批准生产定型。

  直5陆续生产出基本型、客机型、农林型、救生型、航测型。这些直升机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大显身手,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东北珍宝岛、西南边境和西沙群岛的反击战中,直5很好地承担了军用运输任务;在河南和内蒙古草原大火、邢台和唐山地震时,直5参加了抢险救灾。此外,在海洋生物考察中,在中国第一颗爆炸试验中,也都出现了直5的身影。

  作为一款功勋卓著的直升机,直5也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1966年3月,邢台先后两次发生强烈地震,周总理乘坐直5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让大家备受鼓舞,对搞好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充满信心。由于第二次地震波及面较大,受灾村落较多,周总理要求直升机每村必落,挨家挨户慰问灾民。

  忙碌了一天后,周总理对工作人员说:“这次我在邢台地区能看那么多的地方,你们的直升机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要是从地面去看,不知要花多长的时间。这就是你们直升机的优越性。我们中国农村很大,有许多地方交通不便,直升机除在军事上要发挥作用外,在民用上也要大力推广使用,大有用武之地。”周总理的这番话也一直激励和鞭策着一代代航空人为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不断作出努力。

  直5也是中国援外的重要机型之一,累计援助87架Pg电子模拟器在线试玩。到1979年停产,工厂共生产直5基本型、客机型、农林型、救生型和航测型545架。如今,直5早已告别蓝天,但它的坚强起飞,承载了老一辈航空人太多的努力和付出。它像一轮旭日,从中国的东方升起,也让中国的直升机事业从世界的东方升起。

  1988年12月14日,阎良,天气晴朗。在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机场塔台周围,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海军副司令兼海航司令员李景中将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千余名群众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时刻—— 001架轰7首飞。这天早晨,承担试飞任务的试飞员黄炳新将家里Pg电子模拟器在线试玩、办公室的钥匙都交给了政委,这是黄炳新飞行以来唯一一次交钥匙。

35+65=比翼双飞!(图10)

  15时许,试飞英雄黄炳新驾驶着轰7飞机腾空而起,直上苍穹。18分钟后,飞机沿轨迹下滑,安全着陆。型号总师陈一坚院士这样形容这18分钟:“度秒如年!”是的,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8分钟,宣告了中国第一架超声速歼击轰炸机的诞生。

  “飞豹”的研制始于1977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它的研制成功,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此后还发展出歼轰7A等系列型号。

  “飞豹”研制过程中所孕育形成的“飞豹精神”,也成为谱写长空壮歌的内核与密码——献身航空的报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情和谐的团队精神。

  “飞豹精神”是航空工业一飞院的传家宝,是一飞院在大型飞机研制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走向胜利的“撒手锏”。

  型号研制开始后,国家财政紧缩,由重点型号转为“量力而行”的缓办型号,此后又经过一波三折,几上几下,每次都面临山穷水尽。一飞院坚信祖国需要这样的飞机,比任何时候都珍视承担型号任务的机会,最担心的是这个项目“下马”,更担心自己不争气,把项目搞砸。时刻牢记着自己身上的千斤重担,定下了“20年不落后”的设计目标,拿出“一定要把轰7拼上去”的劲头,对项目投入了全部力量:精心设计,不轻信任何一个没有充足证据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创造条件,在简陋的芦席棚、在露天的运动场,夜以继日,开展国内最庞大、最复杂的地面模拟试验;攻克难关,突破了新技术20%的设计禁区,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史上多个“第一”,并最终将这个“在任何国家都无异于天方夜谭”的事做成了,创造了一个奇迹!

  1998年11月,“飞豹”在珠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航展一经亮相便引发轰动,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以及一些海外媒体,均作了大量报道。1999年,“飞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国庆50周年阅兵中创下了参阅飞机机型最新、改装时间最短、飞行密度最大、编队难度最高、阅兵航程最远等五项纪录。